2022年深秋,当社区工作人员将“居家隔离告知书”贴在我家门上时,我知道,接下来的7天,我的生活将被彻底改变,作为一名因时空伴随而被要求居家隔离的长沙市民,我从未想过这短短的168小时,会成为重新审视自我与这座城市的特殊时光。
第一天:从焦虑到接纳
早晨7点,原本应该挤入地铁一号线的人潮中,我却站在阳台眺望空旷的街道,手机不断弹出工作群的消息,一种被隔离在正常生活之外的焦虑感油然而生,社区建立的隔离群在上午9点准时响起:“需要采购生活物资的请接龙”——这条简单信息让我意识到,这座城市为隔离者搭建的支持网络如此迅速而周密,当志愿者将新鲜蔬菜放在门口时,我在猫眼里看到他防护面罩上的水汽,那一刻,焦虑开始转化为感动。
第三天:重新发现家的温度
隔离前,家对我而言更像一个旅馆——早出晚归,连客厅的沙发都很少有机会坐下,第三天早晨,我被窗外的鸟鸣唤醒,而不是闹钟,我翻出落灰的茶具,泡上一杯安化黑茶,翻开买了半年却始终没时间读的书,中午,我跟着视频学做辣椒炒肉,这道再普通不过的湘菜,却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烹饪的乐趣,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被我细心打扫,那些被忽略的绿植也得到了久违的照料,隔离,让我重新发现了“家”作为生活容器的意义。
第五天:窗口里的长沙
我的窗户正对着一条小街,第五天,我开始用手机记录窗外的一切,早晨七点,环卫工人准时清扫街道;上午十点,邻居在阳台晾晒衣物;下午三点,老人带着孙子在楼下空旷处晒太阳;傍晚,对面楼宇亮起温暖的灯光,这些平常被忽略的生活图景,在隔离期间变得格外珍贵,我意识到,这座城市并未因疫情而停滞,只是以另一种方式有序运转,每当夜幕降临,远眺橘子洲头的灯光,我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望去湘江边吹风。
第七天:隔离结束前的思考
最后一天,我提前整理好行李,不是为出行准备,而是对家中物品进行断舍离,隔离让我明白,生活所需其实可以如此简单,下午,社区通知第二天将上门进行核酸检测,若结果为阴性即可解除隔离,欣喜之余,竟有一丝不舍——这七天,我学会了与自己相处,重新认识了长沙这座城市的温度与秩序。
第七天晚上九点,隔离正式结束,我走出小区,沿着熟悉又陌生的街道行走,解放西路的霓虹依旧,但我的心境已不同往昔,这七天的隔离经历,像是一个强制性的暂停键,让我从忙碌的日常中抽离,重新思考生活的本质。
长沙,这座以烟火气著称的城市,在特殊时期展现出了它理性与温情并重的一面,而我的7天居家隔离,也从最初的限制,变成了难得的内观与成长之旅,或许生活的智慧就在于:即使被局限在有限空间里,依然可以拓展心灵的无限可能,这段特殊时光教会我,停下脚步不是为了停滞,而是为了更好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