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羊城,烈日当空,在广州白云区三元里街道的核酸检测点,居民们有序排队,保持着安全距离,志愿者忙碌地引导人流,医护人员防护严密,快速精准地进行采样,这样的场景,近期在广州多个区域已成为常态,与去年初疫情刚暴发时相比,如今的广州显得更加从容有序,背后是一套精准防控、科技赋能、全民参与的“三元里”新模式正在发挥作用。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24时,广州市本次疫情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53例,无症状感染者45例,目前所有病例均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病情稳定,自6月26日以来,广州已连续19天无新增本地感染病例,全市均为低风险地区,这一成果来之不易,是广州在应对Delta变异毒株袭击中交出的答卷。
广州本次疫情防控的最大亮点是创造了“三元里”精准防控模式,该模式因起源于白云区三元里街道而得名,其核心是“三维度精准”:精准流调、精准检测、精准管控,在流调方面,广州组建了超过2000人的流调队伍,采取“前台混编,后台合署”的工作方式,公安、疾控、社区人员协同作战,将传统流调时间从数天缩短到4小时内完成核心信息调查,24小时内完成完整流调报告。
在核酸检测方面,广州创造了“135”检测圈:1小时内完成采样点搭建,3小时内完成片区采样,5小时内完成检测结果上报,全市设立超过3000个核酸采样点,单日最大检测能力达到惊人的570万人份,创下全国纪录,这种高效检测使得广州在短短十天内完成了全市1865万人的三轮全员核酸检测,及时切断了传播链。
科技赋能是广州疫情防控的另一大特色,广州市政府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发了“穗康”防疫平台,整合健康码、核酸检测、疫苗接种、行程轨迹等功能于一体,该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疫情传播进行预测预警,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无人机配送、智能机器人消毒、远程诊疗等新技术也在防控中得到广泛应用,减少了人员接触风险。
广州作为口岸城市和国家级交通枢纽,面临巨大的境外输入压力,为此,广州加强了“人、物、环境同防”措施,在入境人员管理方面,实施全闭环管理,从航班落地到隔离酒店,实现无缝衔接,在进口货物方面,建立全国首个进口冷冻食品集中监管仓,对每批进口冷链食品进行核酸检测和消毒,确保安全方可流入市场。
疫苗接种工作是构建免疫屏障的关键,截至7月15日,广州市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978万剂次,累计接种1653万人,其中完成全程接种1340万人,全程接种率达到71.2%,针对老年人接种率相对较低的问题,广州开展“送苗上门”服务,组建移动接种队深入社区,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便利服务。
广州疫情稳控经验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考察组在参观广州防疫工作后表示:“广州的经验表明,通过快速、精准、科学的防控措施,即使面对Delta这样的高传染性变异毒株,也能够有效控制疫情传播。”这一评价无疑为全球抗疫提供了“广州方案”。
当前,广州正在总结本次疫情防控经验,完善常态化防控机制,一方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扩建市第八人民医院,增加负压病房和ICU床位;另一方面制定《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从法律层面规范疫情防控中各方的责任和义务。
走在广州街头,茶餐厅里又响起了熟悉的喧闹声,地铁重新挤满了上班族,珠江新城的灯光依旧璀璨,这座经历过非典和新冠两次疫情考验的城市,正以更加成熟和自信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中国抗疫的智慧和力量,广州疫情的最新情况就是: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城市运行有序恢复,人民生活重回正轨,这一切,源于科学防控的精准有力,源于市民配合的众志成城,源于千年商都的务实与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