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考,检验着社会各个层面的应急管理与治理能力,在这场严峻的考验中,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重镇和数字经济先行区的浙江省,其大学校园的防控政策,不仅成为守护百万师生健康安全的关键屏障,更演化出一套兼具“浙江特色”与全国示范意义的“精密智控”模式,这套模式,远非简单的“封校”或“线上教学”所能概括,它是一场关于技术、管理、教育与人文的深度融合与实践。
“精密智控”:数字技术织就校园安全网
浙江是数字经济的沃土,这一优势在高校疫情防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各高校迅速将“健康码”、“行程卡”与校园一卡通、门禁系统深度绑定,实现了师生健康状态的动态、精准管理,进入校园、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 “亮码+测温”成为标准动作,这第一道防线高效且无感。
更为核心的是“疫情智控”平台的广泛应用,许多高校开发或接入了专属的疫情防控系统,要求师生每日进行健康打卡,系统自动汇总数据,形成可视化图表,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如体温异常、行程轨迹重叠),系统能立即预警,并快速启动响应机制,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跃升,这种基于大数据的“精密智控”,使得防控工作不再是“大海捞针”,而是有的放矢,大大提升了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为校园安全织就了一张无形的数字防护网。
网格化管理:筑牢校园疫情防控的“微堡垒”
如果说“精密智控”是大脑和神经,那么网格化管理就是坚实的四肢与骨骼,浙江省高校普遍推行了“学校-学院-年级-班级-宿舍”的五级或多级网格化管理体系,每一位校领导、学院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乃至学生骨干,都成为网格中的“管理员”和“信息员”。
这种管理模式责任到人,确保了政策指令能够快速、准确地传达到每一位师生,同时也能将基层的动态和需求及时反馈上来,当局部出现疫情风险时,网格化管理能迅速实现精准封控,例如对一栋宿舍楼或一个楼层进行隔离管理,而非动辄“一刀切”地封闭整个校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的冲击,这种“划小单元、精细管理”的策略,如同在校园内筑起了无数个坚固的“微堡垒”,共同构成了整体防线的韧性。
“停课不停学”: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韧性
疫情防控期间,教学工作的连续性是核心挑战之一,浙江省高校凭借良好的信息化基础,迅速完成了从传统课堂到线上教学的切换,各大高校充分利用之江汇教育广场、浙江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等资源,同时鼓励教师使用钉钉、腾讯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多种工具开展直播教学、发布学习资料、进行线上答疑和考核。
浙江高校的探索并未止步于简单的“线上化”,许多学校致力于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即使在恢复正常教学后,这种模式也被保留下来,成为教学改革的新常态,对于需要实验、实践的课程,学校也制定了周密的方案,如错峰使用实验室、利用虚拟仿真技术等,全力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不因疫情而降低,这充分体现了浙江高等教育在面对危机时,所展现出的强大适应性与创新韧性。
人文关怀:冰冷政策下的温暖底色
任何严格的防控政策,若缺乏温度,都难以持久,浙江省高校在执行硬性规定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对于被隔离观察的学生,学校组建了由辅导员、心理教师、后勤人员组成的保障团队,提供送餐上门、物资代购、心理疏导等“一对一”的贴心服务。
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全部开通24小时热线,通过线上讲座、团体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缓解焦虑、恐慌情绪,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及时发放专项补助,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毕业季,学校为无法返校的毕业生举办“云毕业典礼”,邮寄学位服和毕业礼物,尽力弥补遗憾,这些细微之处的努力,让冰冷的防控政策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凝聚了共克时艰的校园力量。
回顾浙江省大学在疫情期间的防控政策,它并非一套僵化的条例集合,而是一个动态演进、不断优化的生命体,它以“精密智控”为技术引擎,以网格化管理为组织保障,以教学韧性为核心任务,更以深厚的人文关怀为价值底色,这套体系的成功,既得益于浙江省深厚的数字化治理底蕴,也离不开各高校管理者的智慧与担当,以及全体师生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它不仅是应对疫情的应急之举,更为后疫情时代高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浙江经验”与深刻启示,这段特殊的历程,必将成为浙江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笔重要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