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以“快”制胜,打造防疫智能防线
浙江省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先行区,这一优势在防疫中被充分发挥,早在2020年初,浙江就率先推出“健康码”系统,通过红、黄、绿三色动态管理居民出行风险,成为全国推广的范本,此后,浙江不断升级数字化工具,如“浙里办”APP集成核酸检测预约、疫苗接种记录、行程追踪等功能,实现“一码通行、一屏统管”。
在疫情预警方面,浙江建立多源数据融合的监测网络,通过整合医疗机构、药店、交通枢纽等数据,系统可实时捕捉异常信号并触发响应,2022年3月衢州疫情中,依托数字化平台,密接人员排查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有效遏制了病毒扩散,这种“以数据驱动决策”的模式,不仅提升响应速度,也减少了基层工作负担,避免“一刀切”封控带来的社会成本。
数字化并非万能,浙江同时注重填补“数字鸿沟”,为老年人等群体开设人工通道,并严格规范数据使用,防止信息滥用,这种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结合,正是浙江防疫“快而不乱”的关键。
网格化治理:以“准”发力,筑牢基层防控堡垒
浙江的防疫措施能精准落地,离不开成熟的基层治理体系,全省划分了数万个网格,由网格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最小作战单元”,承担信息排查、物资配送、隔离保障等任务,这种“小事不出网格、大事协同联动”的模式,使防疫资源得以精准投放。
以宁波北仑区为例,在2021年底的疫情中,当地通过网格系统迅速锁定重点区域,仅对部分小区实施管控,而非全城静默,企业闭环生产、民生服务不断档,最大程度平衡了防疫与经济运行,浙江推广“动态清零”策略时,强调分区分级调控,如对高风险区强化管控,对低风险区保障正常秩序,避免过度防控。
网格化治理的另一亮点是公众参与机制,浙江鼓励群众通过“基层治理四平台”反馈问题,并建立“民呼我为”响应机制,使防疫措施更贴近实际需求,这种自下而上的反馈渠道,既增强了政策灵活性,也提升了民众的配合度。
人性化服务:以“暖”凝心,体现防疫温度
防疫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人心工程,浙江在政策执行中格外注重疏导社会情绪,保障民生需求,在隔离管理环节,浙江推广“暖心服务包”,为隔离人员提供心理疏导、学业帮扶甚至宠物托管服务;对于滞留人员,各地设立临时救助点,提供食宿和医疗支持。
在保障经济民生方面,浙江率先推出惠企政策,如减免租金、发放消费券等,助力中小企业渡难关,2022年上海疫情期间,浙江还主动对接长三角区域协同机制,为物资运输开辟绿色通道,彰显了跨省协作的担当。
更值得称道的是,浙江注重舆论引导与公开透明,疫情发布会不仅通报数据,还详细解读政策逻辑,并邀请专家答疑解惑,这种尊重公众知情权的做法,有效减少了谣言传播,强化了社会信任。
挑战与展望:浙江经验的启示与反思
浙江的防疫措施虽成效显著,但仍面临挑战,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力极强,对数字化预警和网格响应速度提出更高要求;部分地区在执行中偶现“加码”现象,反映出基层治理能力不均的问题,如何长期维持社会动员力,避免防疫疲劳,也是未来需关注的课题。
尽管如此,浙江的实践仍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一是以技术创新提升治理效能,二是以基层精细化管理替代粗放管控,三是以人性化关怀凝聚社会共识,这三者的结合,正是浙江防疫“快、准、暖”背后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