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中国企业的所有制结构时,“央企”和“国企”这两个概念常常引发混淆,有研新材(全称:有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在新材料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上市公司,其企业性质备受关注,投资者和行业观察者常将其与另一家大型企业——中色股份(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比较,甚至误认为两者存在直接隶属关系,本文将从企业背景、所有权结构、历史沿革等角度,深入分析有研新材是央企还是国企,并厘清其与中色股份的关系。
央企与国企的概念区别
需要明确“央企”和“国企”的定义。
- 国企(国有企业):指由国家或政府控股的企业,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控股的企业。
- 央企(中央企业):是国企的一个子集,特指由国务院国资委或财政部直接监管的中央所属国有企业,截至2023年,中国央企数量约为98家,如中石油、国家电网等。
所有央企都是国企,但并非所有国企都是央企,地方国企(如上海汽车集团)由地方政府控股,而央企则归中央直接管理。
有研新材的企业性质:央企背景的国企
有研新材(股票代码:600206)成立于1960年,原名“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于1999年在上交所上市,其主营业务涵盖半导体材料、稀土材料、光电材料等高技术领域。
从所有权结构看:
- 控股股东:有研新材的直接控股股东是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持股比例约25.92%。
- 实际控制人: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 100%控股,有研新材的最终控制方是国资委。
根据这层关系,有研新材属于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即央企背景的国企,它被纳入央企体系,但其自身是独立法人实体,并非直接列为央企名录中的一家(央企名录中指有研科技集团这类一级集团)。
中色股份的企业性质:典型的央企
中色股份(全称: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0758)成立于1983年,是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主营业务包括国际工程承包、有色金属资源开发等。
- 控股股东:中色股份的直接控股股东是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 实际控制人: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由国资委100%控股,是国务院批准的97家央企之一(位列央企名录)。
中色股份是直接隶属于央企体系的上市公司,属于典型的央企。
有研新材与中色股份的关系:同属有色行业但无直接隶属
尽管有研新材和中色股份均聚焦有色金属及新材料领域,且最终控制方均为国资委,但两者并无股权或管理上的直接关联:
- 独立运营体系:有研新材隶属于有研科技集团,而中色股份隶属于中国有色矿业集团,这两大集团均为国资委监管的央企,但业务重点不同:有研科技集团侧重材料研发,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侧重资源开发与工程建设。
- 业务协同而非竞争:有研新材以半导体材料、稀土功能材料为主,中色股份以国际工程承包和铜锌开采为主,两者在产业链上可能存在协同(例如稀土原料供应),但不存在直接竞争。
- 历史渊源差异:有研新材源自科研院所(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技术驱动特征明显;中色股份则源自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的工程板块,资源与项目驱动为主。
为什么容易混淆两者?
- 行业相关性:同属有色金属行业,且均为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
- 名称相似性:“有研”与“中色”均带有国有色彩,但“有研”突出科研属性,“中色”突出行业属性。
- 资本运作误解:部分投资者误以为同行业央企必然存在整合关系,但实际上国资委推动的是“专业化和聚焦主业”,而非简单合并。
央企背景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作为央企控股企业,有研新材和中色股份享有共同优势:
- 政策与资源支持:优先获得国家科研项目、财政补贴和行业政策倾斜,有研新材承担了多项“十四五”新材料攻关项目。
- 融资与信用优势:央企背景提升企业信用评级,降低融资成本。
- 战略稳定性:长期由国家战略引导,避免短期市场波动带来的决策风险。
但同时,央企体系也可能带来决策流程较长、市场化灵活性不足等挑战。
有研新材是央企控股的国企,中色股份是直接央企
- 有研新材是央企(有研科技集团)控股的国有上市公司,属于国企中的央企背景企业,但自身不直接列入央企名录。
- 中色股份是央企(中国有色矿业集团)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属于典型央企。
两者同受国资委监管,但在股权、业务和管理上相互独立。
对于投资者和行业研究者而言,理解这种区别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判断,也关乎对行业竞争格局和政策导向的洞察,在新时代国企改革背景下,有研新材这类科技型央企控股企业,正通过市场化机制创新,成为中国高技术材料领域的“国家队”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