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运行,国内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与散发病例交织,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人口流动性最高的省份之一,浙江省始终将疫情防控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本通报旨在梳理近期浙江省疫情防控的总体情况、主要举措、成效及下一步工作重点。
近期疫情态势:总体平稳可控,局部快速处置
根据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每日发布的疫情通报数据显示,近期浙江省疫情呈现“多点散发、局部聚集”的特点,但均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并有效控制,输入性风险是当前防控的重点,包括境外输入和国内中高风险地区输入,得益于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和快速响应机制,绝大多数散发疫情都被控制在极小范围内,未造成大规模社区传播,针对此前个别地市出现的零星病例,省、市、区三级联动,迅速开展流调溯源、隔离管控、核酸检测、区域协查等应急处置工作,在最短时间内切断了传播链,确保了全省疫情形势的总体平稳,这充分证明了浙江省疫情防控体系的有效性和韧性。
核心防控策略:科学精准、动态调整、数字赋能
浙江省的疫情防控并非“一刀切”,而是强调科学精准和动态调整,其核心策略可概括为“源头查控+硬核隔离+精密智控”。
-
强化源头管控,筑牢外防输入屏障:
- 严守口岸关口: 对航空、海港、陆路等入境通道实行最严格的闭环管理,落实入境人员核酸检测、隔离观察等全流程管控,最大限度减少境外输入风险。
- 严管重点人群: 对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浙返浙人员,依托大数据排查和社区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健康管理措施,确保不漏一人。
- 严控物传风险: 加强进口冷链食品、进口物品的全链条监管和预防性消毒,做到“全受控、无遗漏”。
-
发挥数字优势,实现“精密智控”:
- 浙江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先发优势,创新运用“健康码”、“行程卡”、场所码等数字化工具,实现人员流动的精准管理和风险识别。
- 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快速完成流调溯源、密接判定和区域协查,大幅提升了应急处置效率,这种“以快制快”的能力,是浙江能够迅速扑灭局部疫情的关键。
-
优化常态化防控,保障社会正常运转:
- 在无本土疫情时,浙江科学设定核酸检测频次和范围,重点人群定期检测,普通人群“愿检尽检”,既不过度加码,也不放松警惕。
- 对公共场所、重点机构(如学校、养老院、医疗机构等)落实测温、亮码、戴口罩等常态化措施,守住“小门”。
-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体现了防控的“温度”和“精度”。
应急处置能力:快速响应、高效协同、保障有力
面对突发疫情,浙江展现出强大的应急处置能力。
- 流调溯源“快准狠”: 组建专业化流调队伍,综合运用传统流调和大数据手段,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摸清传播链。
- 核酸检测“全覆盖”: 具备在短时间内完成大规模核酸检测的能力,根据风险等级科学划定检测范围,确保“应检尽检”。
- 隔离资源“储备足”: 提前储备充足的隔离房间和医疗救治资源,确保一旦需要,能够迅速启用。
- 物资保障“供应链稳”: 建立完善的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保障体系,确保疫情期间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疫苗接种与医疗救治:构筑免疫屏障,守护生命底线
浙江省持续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尤其加强老年人等脆弱人群的接种,全力构筑全人群免疫屏障,坚持“四集中”原则(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优化诊疗方案,全力做好患者医疗救治工作,特别是对重症病例的救治,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下一步工作重点:持续巩固成果,应对风险挑战
虽然当前防控成效显著,但浙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 持续完善平战结合体系: 进一步优化指挥体系、应急预案和物资储备,提升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 紧盯重点环节风险: 继续加强口岸、隔离点、医疗机构等重点场所的管理,严防交叉感染和风险外溢。
- 加强社会面宣传引导: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公众做好个人防护,配合防控措施,凝聚群防群控合力。
-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精准施策助企纾困,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
浙江省的疫情防控情况通报,展现的是一个经济大省在复杂疫情面前的担当、智慧与效率,通过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强化数字赋能和民生保障,浙江正努力探索一条既能有效控制疫情,又能最大限度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正常生活的路径,这场战“疫”仍在继续,浙江将继续织密筑牢疫情防控网,为全国大局稳定贡献力量,全力保障之江大地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