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暴雨撕裂了中原天空,郑州、新乡等地顿成泽国,当洪水漫过街道、吞噬家园的消息传来,一支来自千里之外湘江之滨的救援力量,已悄然完成集结,这不是简单的物资输送,而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远征——长沙民间救援队携带着湖南人特有的“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精神,连夜北上,在泥泞中划出了一道道坚定的波纹。
暴雨为令,湘江畔的紧急动员
2021年7月21日凌晨,长沙市雨花区某救援队基地灯火通明,队长老周接到第一个求助电话时,刚结束当天的日常训练。“河南需要专业水域救援力量,我们得去!”没有冗长的会议,没有复杂的流程,一条简短的通知在几个核心群发出,三小时内,来自长沙蓝天救援队、岳麓区退役军人应急救援队等组织的26名队员完成报名,随队携带的包括水域救援装备、医疗物资和食品等迅速装车。
这支队伍中,有曾参与2008年冰灾救援的“老抢险”,也有刚完成专业化培训的“00后”新兵,95后护士小陈退掉回湘西老家的车票:“我学急救就是为了这种时候。”这种果断,恰似1938年文夕大火后长沙人重建家园的坚韧——灾难面前,湖南人从不会缺席。
千里驰援,车轮上的生死时速
救援车队驶出长沙时,城区霓虹依旧,但每辆车都像绷紧的弓弦,为避开湖北段积水高速,车队绕行江西,23小时不间断奔袭中,队员们轮换驾驶,却无人真正合眼,对讲机里不时传来最新灾情:“郑州阜外医院被困5000人”“新乡卫辉孕妇急需转移”……每一条信息都让油门踩得更深。
途经服务区时,河南老乡认出救援车队,硬塞来整箱矿泉水:“谢谢你们来救我们!”这种瞬间的情感共鸣,让人想起抗战时期湖南工厂内迁河南的互助历史,而今,京广线上飞驰的已不是机器设备,而是穿越时空的同胞之情。
泥泞战场,橘色身影点亮希望
7月22日傍晚,队伍抵达新乡卫辉市,眼前景象触目惊心:浑浊的洪水淹没至二楼,仅剩的屋顶上挤满待援群众,长沙救援队立即分成三组:一组驾驶冲锋舟深入孤岛,二组建立临时医疗点,三组协助物资分发。
在齐胸深的水中,队员用肩膀扛起老人,用塑料盆托举婴儿,电工刘师傅凭借对建筑结构的熟悉,精准判断承重墙位置,成功破窗救出被困残疾夫妇,这种专业与勇气的结合,恰是长沙近年来常态化应急演练的成果——从湘江防汛到跨省救援,专业素养已融入城市基因。
深夜食堂,辣椒炒肉里的湘情
救援间隙的深夜,队员们在临时驻地支起炉灶,一口大锅里,辣椒炒肉的香味飘散开来,这道最普通的长沙家常菜,此刻成为抚慰心灵的良药,河南当地志愿者尝过后眼眶发红:“辣得痛快!就像你们湖南人的性子。”
更令人动容的是后方支援,长沙多家企业自发组织“援豫专线”,三一重工调配挖掘机前往排险,茶颜悦色为灾区送去首批清洁饮用水,这种“政府引导+民间协同”的救援模式,正是长沙城市精神的生动注脚:既有敢为人先的魄力,又有润物无声的温情。
归来思考,从应急救援到长效协作
完成阶段性任务返湘时,车队带回的不仅是疲惫,还有深沉的思考,队长老周在日记中写道:“救援不仅是搏击洪水,更是要建立可持续的防灾机制。”这次经历促使长沙多支救援队与河南同行建立长期联络渠道,计划联合开展跨区域防汛演练。
这次驰援恰是长沙作为“爱心之城”的必然选择,从汶川地震到武汉抗疫,长沙始终冲在援手前列,而此次行动更凸显中部城市群的命运与共——当长江经济带与黄河生态区紧密相连,应急救援网络的构建已是时代命题。
洪水中,长沙救援队旗上的橘色,成为无数河南受灾群众眼中最温暖的颜色,这抹色彩背后,是湖湘文化中“心忧天下”的传承,是现代化城市应急体系的效能检验,更是中华文明“风雨同舟”精神的当代实践。
当湘江的波涛与黄河的洪流在灾难中交汇,我们看到的不是地理的阻隔,而是民族血脉的相连,长沙驰援河南的48小时,丈量的不仅是两省之间的距离,更是一个文明古国面对灾难时迸发出的惊人凝聚力,这份力量,必将随着每一次携手相助,沉淀为这片土地最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