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郑州,街道两旁的梧桐树叶已凋落大半,上午十点,原本该是熙熙攘攘的德化商业街,却只有零星几个行人匆匆走过,一家服装店的老板王伟站在店门口,望着空荡的街道叹了口气——这已经是他今天第十次重复这个动作。
“疫情前,这个时间点客流量已经上来了。”王伟转身回到店内,拿起手机开始调试直播设备,“现在不能等客上门了,得主动出击。”
从线下到线上:商铺的生死转型
2022年,郑州经历了多轮疫情冲击,商铺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据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不完全统计,疫情期间,全市有超过三成实体商铺尝试了线上转型,而这一数字在疫情前不足10%。
王伟的服装店就是其中之一,去年十一月,受疫情影响,他的店铺被迫暂停营业二十多天。“那段时间每天睁眼就是房租、员工工资,压力大得睡不着。”在朋友的劝说下,王伟开始尝试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店铺。“最初就是简单拍点服装展示,没想到慢慢积累了一批粉丝。”
转型并不容易,四十多岁的王伟对网络营销一窍不通,从拍摄角度到文案撰写,都是从头学起。“有一次直播,我讲了两个小时才卖出一件衣服。”但他没有放弃,不断调整策略,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店铺的定位——中年男士商务休闲装专门店。
王伟的店铺线上销售额已占总营业额的四成,即使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也能维持基本运营。“线上渠道不仅帮我们度过了难关,还开辟了新的市场,现在我们的客户已经遍布全省。”
社区团购:小商铺的“救命稻草”
与王伟不同,经营社区超市的李静选择了另一条转型之路。
“疫情期间,小区封闭管理,居民出门购物不便,我们就想到了做社区团购。”李静回忆道,她建立了微信群,居民可以在群里下单,由店员配送至小区门口。
起初只是无奈之举,后来却发展成为稳定的商业模式,李静不仅销售自己超市的商品,还与其他商铺合作,成为了社区内的“商品中转站”。“水果店、面包房、菜市场都通过我们销售,我们收取少量佣金。”
这种“商铺联盟”的模式在郑州多个社区涌现,小商铺通过资源共享和客户共享,形成了抗风险能力更强的商业网络,李静的超市在疫情期间营业额不降反升,还带动了周边五六家小商铺共同发展。
政策扶持:撑过寒冬的温暖之手
面对疫情对商业的冲击,郑州市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减免了三个月房租,社保缴费也延缓了,这些措施很实在。”在金水区经营餐饮店的赵伟表示,疫情期间,他所在的商场为租户减免了部分租金,区政府还提供了小额贴息贷款。
据郑州市商务局数据,2022年,全市共为商户减免各类税费超过5亿元,发放消费券和经营补贴近3亿元,有效缓解了商铺的经营压力。
郑州还推出了“郑好办”数字平台,帮助商铺实现线上引流和数字化管理。“通过平台培训,我学会了数据分析,现在能更精准地把握客户需求了。”王伟说。
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融合成趋势
随着疫情形势好转,郑州商铺逐渐恢复营业,但经历洗礼的商业生态已悄然改变。
“单纯靠线下等客来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张教授分析,“疫情加速了商铺数字化转型,线上线下融合成为必然趋势。”
如今在郑州,像王伟一样同时经营实体店和线上渠道的商户越来越多,即使没有疫情,他们也会定期直播,运营社群,通过短视频平台引流,商铺的功能也从单纯的销售场所,转变为体验中心、配送站和社交空间。
“危机中往往蕴藏着机遇。”王伟说,他计划明年扩大线上业务,尝试跨城配送。“经过这次疫情,我们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求变,这是最宝贵的收获。”
夜幕降临,郑州街头亮起霓虹,商铺里,店主们仍在忙碌——不是在等待顾客上门,而是在电脑前回复咨询,在镜头前展示商品,在微信群中接单,这场疫情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是一场商业革命,推动着郑州商铺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创新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