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一场普通的郑州疫情新闻发布会正在直播,镜头前,官员照例通报着新增病例数字、防控措施进展,突然,主持人的声音停顿了数秒,这短暂的静默中,似乎蕴含着比之前所有官方通报更丰富的内涵,直播屏幕上飘过的弹幕不再是对政策的质疑,而是“辛苦了”、“加油”的集体表达,这场看似常规的政务直播,不经意间成为了观察中国社会治理转型的独特窗口。
传统的政府新闻发布会往往带有浓厚的仪式感:精心准备的讲稿,严格筛选的记者提问,以及经过多重审核的官方回应,这种传播模式在互联网时代显露出明显局限——单向的信息传递难以满足公众对透明度和参与感的双重需求,而当疫情这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临,信息真空往往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郑州疫情初期的经验表明,当官方信息发布滞后或不充分时,社交媒体上的各种猜测和不实信息会迅速填补这一真空,导致防控工作陷入被动。
直播形式引入政务发布,标志着政府沟通方式的革命性转变,不同于录播可以剪辑修饰,直播的最大特点是其不可控性——它创造了官员与公众之间一种近乎“赤裸”的相遇,在郑州疫情发布会直播中,观众能够看到官员回答问题时的微表情,感受到他们面对尖锐问题时的真实反应,这种真实性反而建立起一种奇特的信任纽带,当一位卫健委负责人在连续工作多日后略显疲惫地出现在镜头前,公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官员,更是一个与自己一样会疲惫的普通人。
更为深刻的是,直播发布会构建了一种集体见证的仪式,成千上万的市民同时观看同一场发布会,共同经历信息的披露与解读,这种同步性创造了一种虚拟的公共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个体不再是孤立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共同参与一场公共对话的见证者,在郑州疫情的关键时刻,这种集体见证缓解了个体的焦虑感,形成了某种程度的情感共同体。
直播发布会还反映了中国社会治理从“管理”到“治理”的微妙转变,传统的管理思维强调控制与秩序,而现代治理则注重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协作,在郑州疫情发布会中,我们能够观察到官员逐渐学会使用更具共情力的语言,承认工作中的不足,甚至接受网民的实时反馈并作出调整,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一次次直播互动逐渐形成的,当一位区长在直播中公开承认物资配送存在的问题并承诺立即改进时,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权力距离被显著缩短。
技术的赋能也使政务直播超越了简单的信息传递功能,数据分析可以实时捕捉公众关注焦点,使发布内容更具针对性;弹幕互动创造了某种形式的公共辩论空间;直播回放功能则延长了信息的生命周期,在郑州疫情发布会中,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成为重构政府与公众关系的媒介。
政务直播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平衡透明度与社会稳定?如何处理直播中的意外情况?如何在保持官方严肃性的同时增强亲和力?这些问题的探索过程本身,就是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部分,郑州疫情发布会直播中那些精心准备又偶发真实的时刻,那些数据背后的个体命运关注,那些未说出口却能被感受到的共情,共同构成了一幅复杂的沟通图景。
发布会现场的静默,或许比千言万语更能说明问题,当政府敢于在公众面前展示不完美,当公众能够包容理解政府工作的复杂性,一种新型的政民关系正在形成,直播郑州疫情发布会的意义,远超出疫情信息传递本身,它成为了中国社会治理透明化、民主化进程中的一个微小却重要的注脚,在这个注脚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应对危机的努力,更是一个国家学习如何与它的人民真诚对话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