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a爱 新闻中心 重庆回乌鲁木齐,3186公里的山河故人与自我重逢

重庆回乌鲁木齐,3186公里的山河故人与自我重逢

从重庆北站驶出的列车,缓缓爬坡穿楼而过,窗外是渐行渐远的山城灯火,像打翻的星辰,洒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的褶皱里,而我此行的终点,是3186公里外,那座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大城市——乌鲁木齐。

重庆回乌鲁木齐,3186公里的山河故人与自我重逢

买的是硬卧下铺,安顿好行李,车厢里已飘起泡面与茶香混合的温热气息,对铺是位回伊犁探亲的大叔,一上车就掏出馕与同车厢人分享。“重庆待了十年,还是想念新疆的硬馕。”他笑着说,眼角皱纹里藏着两个故乡,上铺的年轻人在重庆读大学,这次带四川女友回家见父母,女孩紧张地询问新疆习俗,男孩耐心解答,言语间满是甜蜜与期待。

这就是“回”乌鲁木齐的妙处——它不是冷冰冰的“去”,而是裹挟着无数故事、牵挂与成长印记的归程,每一个“回”字背后,都藏着一部个人史诗。

列车驶出四川盆地,地貌开始说话,从重庆的陡峭立体,到甘肃的苍茫辽阔,再到新疆的无垠壮丽,仿佛大地在向你展开一本厚重的地理图册,这不仅是空间的移动,更是时间的显形,二十年前离疆时,我还是个懵懂少年,如今归来,已是历经世事的成年人,窗外的风景在变,窗内的自己何尝不在蜕变?

想起童年乌鲁木齐的冬天,零下二十度的清晨,父亲在前院铲雪,呵出的白气瞬间凝成冰霜,母亲在厨房炸包尔萨克,奶香面香弥漫整个屋子,那时的世界很小,幸福很具体——一场雪仗、一串糖葫芦、一碗热奶茶,就能点亮整个童年。

而重庆教会了我另一种生活哲学,在山城的八年,我学会了在坡坎中寻找平衡,在迷雾里保持方向,两座城市看似迥异,却在我生命里达成微妙和解:重庆的江湖气与乌鲁木齐的旷达感,都已成为我精神的底色。

夜深了,列车在河西走廊疾驰,隔壁传来维吾尔族老人悠扬的都塔尔琴声,伴着《牡丹汗》的吟唱,车厢瞬间变成流动的故乡,有人跟着哼唱,有人静静聆听,这一刻,3186公里的距离被音乐消弭,我们都是归家的孩子。

这趟旅程最动人的,是发现“回”的本质不是地理的回归,而是与过往每一个自己的重逢,那个在红山公园喂鸽子的少年,那个在解放碑下迷茫的青年,那个在嘉陵江边沉思的中年——他们都在路上等着我,等着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

黎明时分,博格达峰的身影出现在地平线上,车厢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呼,所有睡意瞬间消散,那是乌鲁木齐的坐标,是游子心中的圣山,列车开始减速,熟悉的站台缓缓靠近。

出站时,大叔的儿子举着写有维吾尔文接站牌用力挥舞;大学生父母给了小两口结实的拥抱;而我,深吸一口干燥清冷的空气,那是记忆中最熟悉的味道。

重庆与乌鲁木齐,3186公里,不仅是两条大河的遥望(长江与塔里木河),两种文明的对话(巴渝文化与西域文化),更是无数人用脚步丈量、用生命体验的双向奔赴,每一次“回”,都是对故乡的重新发现,也是对自我的再次确认。

山河依旧,故人如初,而最好的归来,是带着所有远行的故事,完整地回到起点,然后明白:此心安处,即是吾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cuprock.cn/yilhxwzx/8566.html

作者: admin

擅长以细腻笔触描绘现代人情感困境/以独特视角解读科技人文交叉领域
下一篇
http://cuprock.cn/zb_users/upload/2025/09/20250923030415175856785551802.jpg

广西南宁疫情防控指挥部电话/南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电话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