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4年的到来,新冠病毒并未如人们期待的那样消失,反而以新的变异株JN.1继续在全球掀起感染浪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JN.1变异株已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毒株,其传播速度和免疫逃逸能力远超之前的XBB系列变异株,正在欧美及亚洲多国引发新一轮疫情高峰。
JN.1变异株的传播特点与最新疫情动态
截至2024年1月,JN.1变异株已扩散至至少41个国家,在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新冠感染病例中占比迅速攀升,美国CDC最新报告显示,JN.1变异株占当前美国新冠病例的44%,而在新加坡,这一比例更是高达60%以上。
与之前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相比,JN.1具有更强的传播能力和免疫逃逸特性,研究发现,JN.1是BA.2.86变异株的后代,但其刺突蛋白额外携带了一个关键突变——L455S,这一突变进一步增强了病毒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能力,即使是已经接种过疫苗或曾经感染过的人群,也面临较高的突破性感染风险。
最新临床症状变化:非典型症状成主要表现
随着病毒变异,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也在持续演变,根据英国ZOE健康研究项目、美国传染病学会及新加坡卫生部的最新临床观察数据,JN.1感染者的症状表现出现了明显变化:
胃肠道症状显著增加 最新临床报告显示,约32%的JN.1感染者首发病症为胃肠道不适,包括腹泻(68%)、恶心(45%)、呕吐(32%)和腹痛(28%),这些症状往往先于呼吸道表现出现,持续时间约2-5天。
头痛程度加剧且持续时间延长 剧烈头痛成为JN.1感染的突出表现,约70%的患者报告出现中度至重度头痛,多数描述为“太阳穴搏动性疼痛”或“全头部紧箍感”,持续时间可达3-7天,常规止痛药效果有限。
极度疲劳感 高达82%的患者报告出现超出普通感冒的极度疲劳,这种疲劳感常持续1-2周,严重者甚至无法进行日常活动,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表现相似。
鼻部症状变化 相比之前的变异株,JN.1感染者较少报告嗅觉丧失(仅约15%),但更多出现鼻塞(65%)和流涕(58%)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或过敏。
咽喉症状突出 严重咽喉痛成为JN.1感染的标志性症状之一,约75%的患者报告咽喉剧烈疼痛,伴有吞咽困难,检查可见咽喉部明显充血和肿胀。
心血管系统表现 约20%的患者报告出现心慌、心悸和体位性低血压等心血管症状,尤其在康复期持续存在,值得高度关注。
神经系统症状 脑雾(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和焦虑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之前的变异株,约35%的患者报告这些神经系统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新冠典型症状如发热(仅约40%报告)和咳嗽(约50%)在JN.1感染中反而变得不那么常见,且程度较轻,这一症状谱系的变化导致很多人误将新冠感染当作普通肠胃炎或偏头痛发作,从而延误诊断并增加传播风险。
高危人群与重症预警信号
尽管JN.1的总体致病性未显著增强,但老年人群、免疫功能低下者、慢性病患者(特别是心肺疾病和糖尿病)以及孕妇仍然面临较高的重症风险,最新重症预警信号包括:
- 呼吸困难或胸痛持续加重
- 血氧饱和度降至94%以下
- 严重脱水表现(少尿、口干、眼窝凹陷)
- 神志改变或意识模糊
- 持续高热超过3天不退
出现任何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应考虑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
防护建议与应对策略
面对JN.1变异株的传播,公共卫生专家建议采取多层次防护策略:
-
及时接种最新疫苗:针对XBB.1.5变异株的更新版疫苗对JN.1仍具有交叉保护作用,尤其能有效预防重症。
-
提高检测意识:出现任何疑似症状,特别是胃肠道症状伴疲劳或头痛时,应及时进行新冠病毒检测,由于病毒载量变化,建议连续检测2-3天以提高检出率。
-
强化个人防护:在人群密集场所、医疗机构等高风险环境佩戴高效防护口罩,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
完善应急处置:一旦确诊应尽早隔离,高风险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使用帕克斯洛维德等抗病毒药物,最佳用药窗口为症状出现后5天内。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表示,新冠病毒的持续变异仍在进行中,未来可能出现更多变异株,长期监测表明,新冠病毒大约每6-8个月会产生一个能够显著影响全球疫情格局的重要变异株,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学会与病毒共存,保持科学防护意识,同时避免过度恐慌。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疫情应对技术主管Maria Van Kerkhove博士所言:“病毒在进化,我们的应对策略也需要进化。”通过及时了解最新疫情信息、认识变异株的新特点和新症状,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平稳度过疫情新阶段。
最重要的是,尽管疫情进入了新阶段,我们不应放松警惕,但也不必过度恐惧,科学防护、理性应对仍是应对新冠疫情最有效的方式,随着医学界对病毒认识的深入和防控经验的积累,人类正在学会如何与这个不断变化的病毒共存,并将疫情对生活的影响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