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点旁,社区工作人员正为排队居民递上暖心姜茶;封控小区内,线上团购的蔬菜包准时送达独居老人手中;企业园区里,“一企一策”助力生产线运转不停……这是2022年秋冬之交长沙疫情防控中的几个剪影,当疫情政策成为城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长沙以其独特的“硬核防控+柔性服务”双轨模式,书写了一份独具特色的答卷。
精准防控:长沙政策的科学底色
长沙疫情政策的首要特点是科学精准,与“一刀切”的简单化处理不同,长沙建立了一套多维度的风险评估体系,当某个区域出现疫情,防控部门会综合考量病例数量、传播链条清晰度、社区扩散风险等多重因素,科学划定高、中、低风险区,并动态调整管控措施。
这种精准体现在细节中:芙蓉区某街道被划为中风险区后,仅对确诊病例所在楼栋进行封控,而同小区其他楼栋居民在完成核酸检测后仍可有序活动,这种“靶向治疗”式的防控,最大程度减少了对社会正常运行的影响。
更值得关注的是,长沙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入防控体系,通过通信行程卡、场所码等数据平台,流调人员能够在数小时内完成重点人员的轨迹还原和密接判定,天心区曾出现一例奥密克戎感染者,借助技术手段,8小时内即锁定并管控了257名密接者,有效阻断了传播链。
民生优先:政策背后的人本温度
长沙疫情政策最打动人心的,是其始终如一的民生导向,在每一次管控措施实施的同时,配套的民生保障方案总是同步启动。
开福区某个封控小区内,社区工作人员为特殊群体建立了“一人一档”需求清单:糖尿病患者需要的胰岛素,通过绿色通道及时送达;需要定期血透的病人,由专车闭环接送就医;甚至连居民家中的宠物,都有志愿者上门投喂,这种对个体需求的细致关照,让硬性的防控政策拥有了柔软的内核。
针对小微企业受疫情冲击的问题,长沙及时出台了“稳经济36条”,包括减免租金、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具体措施,岳麓区一家餐饮店老板告诉记者:“最困难的时候,区里不仅减免了三个月房租,还帮忙联系了线上平台开拓外卖业务,让我们挺过了难关。”
经济健康双统筹:长沙的平衡之道
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长沙在制定疫情政策时,始终秉持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统筹兼顾的原则,这一点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长沙经开区聚集了众多制造业龙头企业,疫情期间创新推出“白名单”制度,为重点企业提供闭环生产指导方案,三一重工等企业实施“两点一线”封闭管理,政府则协调解决员工核酸检测、物资供应等实际问题,确保生产不停摆。
针对跨境物流,长沙建立了“口岸检疫-专车转运-定点仓储”的全流程监管体系,既防范了输入风险,又保障了外贸畅通,2022年1-10月,长沙进出口总额逆势增长,彰显了精准防控下的经济韧性。
科技赋能:智慧长沙的抗疫创新
长沙疫情政策的现代化特征,还体现在对科技手段的创新应用上,作为“智造之都”,长沙将多项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应用于抗疫一线。
湖南大学团队开发的疫情预测模型,能够提前一周对疫情发展趋势进行研判,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长沙本土企业研发的智能消杀机器人,在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自动执行环境消毒任务;而覆盖全市的“数字防疫”平台,则实现了从风险预警到资源调度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在雨花区的一次区域性核酸检测中,通过智能调度系统,采样点数量根据实时人流量动态调整,居民平均等待时间缩短至10分钟以内,科技不仅提升了防控效率,也改善了市民的体验。
社区力量:疫情防控的最后一公里
长沙疫情政策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基层社区的强大执行力,全市2.4万名社区工作人员、15万余名志愿者构成了防控体系的“神经末梢”,将各项政策精准落地到每家每户。
芙蓉区韭菜园街道的“邻里守望”模式、岳麓区望月湖街道的“网格化管理”经验、天心区暮云街道的“党群服务队”......这些基层创新实践共同构筑了长沙联防联控的坚固防线,社区干部们不仅执行政策,更在政策与民情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及时反馈居民诉求,推动政策的优化调整。
长沙模式的可贵启示
回顾长沙的疫情政策,其核心精髓在于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既严格遵循国家防控总体要求,又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实施;既保持防控力度,又彰显城市温度;既保障公共安全,又兼顾经济社会发展。
这种平衡之道的背后,是长沙市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体现,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当疫情成为检验城市治理水平的试金石,长沙用科学精准的施策、人性化的关怀、科技创新的应用,交上了一份独具特色的答卷。
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长沙政策也将持续优化调整,但可以肯定的是,那种既硬核又柔性的治理智慧,将继续护航这座城市的健康发展,为市民营造更加安全、温暖的生活环境,在疫情防控这场大考中,长沙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独特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