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浙江省的表现始终备受瞩目,这片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为精神标识的东南沿海经济大省,不仅在经济发展上敢为人先,更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探索出了一套兼具效率、精度与温度的“浙江战法”,将疫情防控的“快”与“准”演绎得淋漓尽致。
“快”字当先:以机制创新抢占疫情处置先机
浙江疫情防控的首要特点在于“快”,这个“快”,并非盲目冲动,而是建立在成熟的应急响应机制和高效的指挥体系之上。
- 扁平化指挥,决策响应“快”:一旦出现本土疫情,省、市、县三级疫情防控指挥体系立即激活,实行扁平化运作,决策指令直达一线,减少了中间环节的损耗,确保了政令畅通、行动统一,这种高效的指挥体系,使得浙江能够在疫情萌芽初期就迅速锁定风险点,果断采取封控、流调、检测等措施,牢牢掌握战“疫”主动权。
- “大数据+网格化”,流调溯源“快”:浙江是数字经济的先发地,这一优势在疫情防控中得到了极致发挥,利用“大数据+网格化”的手段,流调溯源工作得以在最短时间内精准展开,通过多部门协同,迅速整合通信、交通、支付等信息,勾勒出确诊病例的精确活动轨迹,并借助基层网格员的力量进行落地核查,确保密接、次密接人员应查尽查、应隔尽隔,有效切断了传播链条。
- 核酸检测能力,筛查覆盖“快”:浙江未雨绸缪,持续加强核酸检测能力建设,一旦发生疫情,能够迅速调集资源,在关键区域布局大量核酸检测点,推行“采、送、检、报”各环节高效匹配,实现重点区域人群多轮次快速筛查,部分城市甚至能在数小时内完成数百万人的核酸采样,这种强大的组织动员和检测能力,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提供了坚实保障。
“准”字为要:用“精密智控”实现最小代价
如果说“快”是浙江战疫的外在表现,准”则是其内核精髓,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践“源头查控+硬核隔离+精密智控”机制,其中的“精密智控”更是点睛之笔。
- 分级分类,管控措施“准”:浙江避免“一刀切”式的简单化管控,而是根据疫情风险等级,科学精准地划分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实施差异化的管理措施,这种分区分级精准管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影响。
- “健康码”应用,人员管理“准”:诞生于浙江的“健康码”模式走向全国,成为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重要工具,通过数字赋能,实现人员动态管理的精准化,为安全流动提供了依据,后续不断迭代升级,与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结果等信息联动,使其精准性不断提升。
- 供应链保畅,重点保障“准”:作为制造业和外贸大省,浙江在疫情防控中高度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通过建立“白名单”制度、发放通行证、设置关键物资中转站等方式,精准保障重点企业生产物资运输畅通,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确保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
刚柔并济:防控力度与民生温度并存
浙江的疫情防控不仅有速度和精度,更始终饱含人文关怀的温度。
- 关注特殊群体:在封控管理期间,对孕产妇、独居老人、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的需求给予特别关注,建立绿色通道,确保他们能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和生活照料。
- 做好心理疏导:开设心理援助热线,为隔离人员和一线工作者提供心理支持,缓解焦虑情绪。
- 保障市场供应:全力组织货源,确保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让群众安心“宅家抗疫”。
浙江省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践,是一场围绕“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总方针的生动演绎,它依托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先进的数字技术优势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成功地将“快响应”与“准管控”有机结合,努力在控制疫情、保障民生、稳定经济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尽管挑战依然存在,但浙江在战“疫”中展现出的智慧、勇气与担当,不仅为守护全省人民健康安全构筑了坚固防线,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特大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宝贵的“浙江经验”,这份经验的核心,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最“智”的手段,实现最“暖”的守护。